|
2 0
登录即可查全部图片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义乌梅湖体育场,金华队迎战义乌队,看台上黄旗舞动如同跨境电商大战现场,球迷呐喊声震耳欲聋——“小商品之都”的足球德比正在上演。
浙超联赛的绿茵场上,温州瓯雁与丽水科菡的揭幕战刚刚结束。场边一位老球迷望着稀疏的看台,嘟囔道:“要是让萧山打杭州,诸暨打绍兴,慈溪打宁波,义乌打金华,那不得比江苏还热闹?”
不远处,两个年轻人正刷着手机上的热搜——“苏超联赛”话题已经连续三天霸榜,满屏都是“踏平花果山”“爆烤盐水鸭”这样的标语。江苏十三市球迷的对抗口号巧妙融入当地文化元素,既幽默又让球迷热血沸腾。
浙江的足球联赛真的缺少县域对抗这把火吗?
最近,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,被球迷称为“苏超”的赛事火得一塌糊涂,甚至被网友调侃热度盖过了中超。它主打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,强调“没有人情世故,全是恩怨情仇”。
每一场苏超比赛都是一场城市荣誉之战。宿迁和徐州上演“楚汉争霸”,南京和南通争夺“南哥”头衔,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较量,让比赛变得更有看点。
江苏人骨子里就有一种较真劲儿。南京觉得我是省会,苏州说我GDP最高,徐州说我历史最牛,谁也不让谁。这种内卷文化不是现在才有,早年间江苏各市连修条路都能争得面红耳赤。
足球联赛不过是把这种较劲搬到了绿茵场上。
苏超首轮,苏州主场2比2战平宿迁。在“苏州发布”留言区,一位宿迁网友的留言点破了微妙关系:“宿迁为苏州加油,悄悄说一句:能不能再多投一个工业园区?”
网友提到的苏宿工业园区,是苏州与宿迁深耕20年的合作项目。在宿迁快速崛起的经济版图上,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面对邻居江苏的“苏超”火爆,浙江的球迷们心情复杂。浙江早在2016年就有了自己的“浙超联赛”,但论热度,足球项目国家一级运动员、浙江小伙陈一帆坦言:“浙超和才创建的‘苏超’压根无法相提并论。”
**浙江人的足球态度与江苏截然不同**。浙江人相对更习惯闷声发财,温州人忙着做生意,杭州人琢磨互联网,踢球更多是爱好,不是城市PK。
浙超联赛从1991年就开始搞,现在有700多支球队,每年也踢2000多场比赛。**浙江人踢球不图热闹,图的是长远**。他们的青训体系做得好,不少业余球员能打进职业联赛。
今年6月,2024年浙江省足球超级联赛在温州开幕,共有17支队伍参赛。同时启动的温州市首届“强城杯”全民足球系列赛,预计有全市700多支队伍、1.4万人参与,约2000场比赛。
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,和江苏的爆火形成鲜明对比。
江苏的散装文化背后,是均衡发展的底气——**全省十三个地市,GDP全都进了全国百强,其中九个还是前五十**。大家经济都不差,自然谁都不服谁。
浙江虽然也富,但杭州一家独大,其他城市没那么强的较劲资本。经济格局影响和决定了双方足球玩法不一样。
**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,如果真搞起县级对抗,会是什么景象?**
* **义乌vs金华**:全球小商品之都的战队,球衣上可能印满赞助商logo,替补席坐着跨境电商老板,商业味盖过竞技味。
* **萧山vs杭州**:浙江经济第一区挑战省会霸主,钱塘江南北岸的较量,赛前发布会变成GDP数据比拼会。
* **慈溪vs宁波**:浙东沿海县市挑战计划单列市,场外海鲜宴可能比场内进球更吸引眼球。
这些想象中的场景充满了戏剧性,但**浙江的地域文化更偏向务实合作而非对抗**。温州人习惯抱团做生意,台州人专注制造业,地域认同感不如江苏城市强烈。
苏超的火爆已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常州、徐州、镇江等地针对外地市民推出景区免票优惠政策;美团数据显示,最近一周“苏超联赛”关键词搜索量较前一周环比激增16倍以上。
江苏省内景区预订量同比去年同期增长305%。
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热烈。6月初,体育板块指数放量上扬近3.4%,创下近半年来的新高。位于江苏的体育产业链企业金陵体育股价表现亮眼,连续三日封板。整个足球概念也再度走强。
赞助商格局耐人寻味。江苏银行成为赛事总冠名商,无锡队由中信特钢赞助,徐州队是维维股份,淮安队则是今世缘酒业——**全是本地企业**。
耐克、阿迪达斯、李宁等一线运动品牌为何缺席?某国际运动品牌相关人士透露:“‘苏超’赛事属于地区性质的民间赛事活动,并且是一个新生赛事,其影响力和知名度还在积累阶段。”
贵州“村超”的成功提供了另一种思路。从2023年5月起,贵州“村超”火遍全网、火出国门,并在2024年持续火热。一年多来,“村超”吸引全网浏览量超850亿次,助力榕江全县接待游客1523.99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173.85亿元。
“村超”赛事持续火热的背后,是榕江县将体育赛事与民族文化、特色美食、地方产业深度融合,走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江苏足球联赛的成功,某种程度上是地域文化的胜利。它证明了一点,体育赛事不一定要靠高水平竞技吸引人,情感共鸣同样能引爆流量。
**江苏人踢的是面子,浙江人踢的是未来**。一个玩的是情绪,一个玩的是体系,两种路子没有高下之分,只是适合的人群不同。
资深体育赛事咨询专家秦阳指出,苏超的“造梗”在前期是话题是流量,越到后期越考验赛事的运营和管理。后期的运营管理,也是赛事成长、沉淀为长期赛事,并被赞助商下注的重要砝码。
江苏的球迷在场边挥舞旗帜,为自己城市呐喊;浙江的孩子们在青训营里重复着基础训练动作。两种足球文化,如同两条并行的河流。
义乌商人讨论着是否该组建一支“跨境电商足球队”,萧山的企业家则更关心下一季度的出口订单。**地域性格早已刻进基因**——江苏人享受对抗的快感,浙江人信奉厚积薄发。
当网友喊话刘强东赞助宿迁战队时,浙超联赛的球员们已默默开始新赛季备战。没有漫天飞舞的梗,只有扎实的青训体系和全民参与的热情。这条路,或许不够热闹,却更接近足球的本质。 |
|